他只用一雙鞋就撩倒好萊塢眾女神,卻在巔峰時歸隱了
《穿Prada的女魔頭》里有句臺詞:從你第一次穿上那雙Jimmy Choo開始,你就出賣了你的靈魂。足以概括,這鞋子多受女性歡迎。
凱特王妃、維多利亞都是它的忠實迷妹,米歇爾·奧巴馬穿著它迎接丈夫的總統就職,劉詩詩在婚禮上,就算穿著中式禮服,也以它相配,Angelababy在世紀婚禮上,穿它,實現了自己的公主夢... ...
而那個用一雙高跟鞋,就能讓平凡女孩變公主的大師,就是Jimmy Choo——周仰杰
然而Jimmy做鞋,最開始是因為窮。
身為馬來西亞華裔人,出生在一個手工制鞋世家。當許多同齡的孩子,還躺在爸媽懷里撒嬌的時候,他卻早早地在家里的制鞋作坊,給父親打起了下手。讀到小學6年級,他就輟學回家,和鞋匠父親一起做鞋,賺錢糊口。
而那個年代,在Jimmy的家鄉檳城,鞋匠是很被人看不起的工作。
因為掙錢少,地位很低,當地女孩如果選擇嫁給一個鞋匠,一定會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卻覺得自己很喜歡這件事兒。
大概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Jimmy在7歲的時候,就知道做一雙鞋出來,要哪些步驟,11歲就能獨立做一雙鞋,拉著媽媽當穿鞋的“顧客”試腳感。
Jimmy跟隨父親當鞋匠的日常
做鞋做得很開心,但長大后的Jimmy卻被一個問題困住了。
他發現自己這一生,都能一眼望到頭了,“難道就這樣過一輩子嗎?無論做再多的鞋,用再好的手藝,還是得不到真正的尊重。”他不想就這么一輩子,做個一眼望盡余生,讓人瞧不起的鞋匠,于是決定到外面去闖蕩。
20世紀80年代時候,Jimmy靠著天賦,和十多年的努力,用一張設計稿,敲開了倫敦時裝學院的大門。
但是,到英國留學,一年學費要300英鎊,對于出生貧困的Jimmy來說,真的是一筆巨款。于是他半工半讀,去餐廳洗盤子,做雜工,經常被罵,受的苦都往肚子里咽。
生活越是困難,對學習的珍惜之心更甚,他像一個海綿,吸收著知識,如果說,從父親那邊學到的,是如何做好一個工匠,在倫敦,他學會的是,如何變成一個懂得設計的設計師。
畢業之后,對于錢包不是很鼓的Jimmy來說,首先要站住腳。
不久,他發現在倫敦東區貧民窟里,有個廢棄醫院,那里被分割成一個個小攤,作為手藝人的工作場地。
Jimmy覺著租金還能承受,就租下一個攤位,設了平生第一個手工制鞋工坊——Jimmy Choo,開始做定制鞋子。
埋頭做設計的Jimmy
做好一雙精致、舒服的定制鞋子,有時要花上Jimmy一周的時間,標價僅30英鎊,在那時,已經算是很便宜的價格。
但是,因為Jimmy剛出道,加上攤位設在貧民窟那種地方,他做的鞋子很少有人下單,使得他經常吃方便面過活,生活很是困頓。
總是這樣也不是辦法,為了生存,他賣起了便宜拖鞋、平底鞋,“5英鎊一雙,每天做50雙,吃飯交租就夠用了。”他拼了命地做鞋,因為他做的拖鞋款式新,做工好,銷量很不錯。
但是,做拖鞋并不是他真正的夢想呀,終于有一天,兩個大學同學找到他,讓他幫忙設計倫敦時裝周走秀鞋的訂單,每雙給8英鎊的費用。
“從一開始,我就想設計精致優雅的鞋子。”答應同學的邀請之后,他把玫瑰花元素融入每一雙走秀鞋中,這在當時還是比較時髦的做法。
萬萬沒想到,Jimmy做的走秀鞋,在倫敦時裝周上,被Vogue雜志英國版的編輯相中。
這位編輯用長達8頁的巨幅版面,介紹了Jimmy和他設計的鞋,讓這個隱藏在貧民窟的優秀設計師,第一次出現在時尚雜志上。
就連當時全球時尚Icon——戴安娜王妃也被驚動了,找到還在倫敦東區蝸居的Jimmy,讓他設計鞋子,而且,這一做,就是7年。
談起當年第一次見戴安娜王妃的情形,Jimmy還記憶猶新,“第一次見她時很緊張,不知道她對我什么印象,不敢說什么,問一句答一句,后來打電話告訴父親,他問我是不是在做夢。”父親根本不相信這會是真的。
Jimmy后來回想起來,為什么自己會這么好運,大概自己真的對設計這種四寸高跟鞋有些天生的敏感度吧。
由Jimmy設計的四寸高(約12厘米)的高跟鞋,總能夠使女性的優美體態,得到最完美的展現。
光草圖就美炸了好么~
當然這種好運也因為,從Jimmy手里出來的每一雙鞋子,都是花最大的力氣去設計和制作的。
先看客人的腳形,而后用木頭為客人做腳模型,根據模型,量身定做設計貼合雙腳的曲線……Jimmy說,這樣做出來的鞋子,行走起來才舒服、方便。
細節容不得一點不馬虎,“鞋底有5層,鞋上面鑲嵌的寶石,是一粒粒黏上去的,而不是像普通的鞋店用機器整幅鋪上去。”
而一雙鞋,得花上一至二周的時間才做的出。
天賦加敬業,Jimmy Choo火了。
戴安娜第一次見Jimmy ,就一口氣預定了六雙鞋。
后來戴妃更是成了Jimmy那兒的常客,“她經常訂下同款不同色的鞋,來搭配不同顏色的便裝,出國訪問前會問我的意見,那件衣服配什么鞋子好?”
Jimmy成了戴安娜的御用鞋匠,為戴安娜王妃做了100多雙鞋子,直到她1997年去世。
為戴妃設計的最后一雙鞋得到了戴妃的青睞,Jimmy 的人生像是開了掛。先是創立品牌Jimmy Choo,在倫敦開品牌店,倫敦的第一家店面接著是席卷好萊塢。自從CATe Blanchett,穿著一雙Jimmy Choo走紅毯,讓它第一次登上紅地毯之后,好萊塢明星像是有了默契,紛紛選擇Jimmy Choo作為“戰靴”,很多人把“第一次”都獻給了它。比如Halle Berry,Halle Berry作為第一位黑人影后,腳踩Jimmy Choo走上紅毯。還有Sandra Bullock,Sandra Bullock在奧斯卡頒獎禮,第一次捧起小金人。
Jimmy Choo火得一塌糊涂,Jimmy卻不開心了。
因為他漸漸發現,品牌的創立,同時也意味著流水生產線。對于一名設計師,最心痛的就是批量生產,因為批量生產意味著,背后隱藏的利益驅動,真正寶貴的手工技藝,被降低到不那么重要的地位,這是Jimmy無法接受的。
“手藝是一種專長,失去了就沒有了。”Jimmy不想在還能繼續做鞋的年紀,早早放下了手藝,他永遠都記得多年以前,父親叮囑他的一句話,“好好做鞋。”
所以在品牌最巔峰的時刻,Jimmy選擇了離開。
他在倫敦市中心的Connaught大街上,開了一家高定工作室,取名Jimmy Choo Couture London——為了做一雙真正的好鞋。
Jimmy Choo Couture London工作室
只有在這里,才能真正找到Jimmy Choo的手工定制鞋子。
而Jimmy,像最初在倫敦東區的時候那樣,做回了一個純手工鞋匠,所有鞋子,都是手工制作,且只接受定制。
雖然到了花甲的年紀,但這個做鞋的小老頭,似乎不愛享福,現在的每一天,還是早上7點起床,常常在工作室忙碌到凌晨3、4點,第二天繼續上班,周而復始。
在工作室工作的Jimmy
曾在家鄉檳城榮獲拿督勛位,被英國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四等爵士勛位,如今,他已是世界杰出華人設計師。
這些褒獎對于他來說,是有意義的,因為這能讓世界看到,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做鞋匠,也能做到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依靠雙手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但是,這一切對他來說,又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手藝,才是鞋子最重要的靈魂。
就像Jimmy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只有隱忍、刻苦和專注,才能做出讓每個普通女孩,都變成公主的鞋子。”這,大概是對他樸素的匠人之心,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