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社區宋文娥捐縫紉機組建“巧娘”便民服務隊
年近七旬的熱心居民,與布料打了一輩子交道,不愿縫紉的手藝失傳,無償捐獻出自己的縫紉機和布料,并免費手把手教社區居民縫紉技術,還組建了社區的“巧娘”便民服務隊,為居民提供縫縫補補的服務。10月26日,記者見到了這位熱心“巧娘”宋文娥。
小屋放滿縫紉機
10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奎文區北苑街道金都社區服務中心三樓的“巧手閣”,今年66歲的宋文娥正在修剪一條牛仔褲的褲腳。她先量好尺寸,然后熟練地剪掉量好的褲腳,再用縫紉機鎖邊,整個過程用了不到10分鐘。
“這是一位居民今天一早送來的,看著有四五十歲的樣子了,可是也不會這些最簡單的縫縫補補,還說要來跟我學呢。現在會縫紉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人愿意學,我很樂意教。”宋文娥說。
“巧手閣”只有10平方米左右,里面擺放著三臺縫紉機、一臺鎖邊機、一張裁布桌和一個放滿了小物件的架子。“這些東西全是宋阿姨和幾個熱心阿姨從家里搬來的,她們在這里辦縫紉班,免費教大家做衣服。”金都社區義工告訴記者。
“我們是今年十月成立的‘巧娘’便民服務隊,專門為社區居民縫縫補補。我們還做了些小孩子的衣服,想著義賣點錢當做服務經費。”宋文娥說。
做得一手好衣裳
宋文娥是奎文區北苑街道金都社區百姓家園小區的居民,今年66歲,與布料打了一輩子交道。1971年,21歲的宋文娥進入當時的百貨店工作,主要負責布料的外采和進貨,一直到1997年退休。26年間,她與布料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做得一手好衣裳。“那些年,家里老老小小的衣服都是我自己做,也給親戚朋友做,什么樣式都會。現在,兒子兒媳和孫女的秋衣秋褲還是堅持自己做。”宋文娥說。
1997年,宋文娥退休后承包了一家商場的布料窗口,開始賣布料,迎來了事業第二春。
2005年的一天,宋文娥剛進了一大車布料,老伴卻突然生病住院。宋文娥只好關掉窗口,悉心照顧老伴。幾年后,老伴去世,緊接著孫女出生,那一車布料就一直壓在家里,成了宋文娥的一塊心病。
直到今年,孫女上了小學,宋文娥才有了空余時間,她開始盤算怎么處理掉那批壓了十多年的布料。此時,恰逢社區要舉辦縫紉班、組建“巧娘”便民服務隊,宋文娥便自告奮勇,無償捐贈出自己的機器和布料,并免費當老師教大家縫紉。
要慰問孤寡老人
目前,“巧娘”便民服務隊共有10名主要成員和一些志愿者成員,年齡普遍都在50歲以上。“快入冬了,我們服務隊可忙了,來學習、訂做小棉襖小棉褲的市民越來越多。”宋文娥告訴記者,“接下來,我打算帶著服務隊的成員去走訪一下社區里的孤寡老人,給他們縫補一下過冬的棉衣,再給有關節炎的老人每人做一副護膝。”
“我退休20多年了,一直待在家里,除了做點家務,生活一點樂趣都沒有。我與宋文娥是多年的老相識,她在社區里辦縫紉班后,問我愿不愿意跟她一起,我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也搬來了自己的縫紉機。一開始是跟她學,學會之后又教別人,不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在這里縫縫補補、說說笑笑,感覺日子又有了樂趣,精神越來越好了。”70多歲的服務隊成員程明義說。
很多人問宋文娥為何要對一份沒有工資的工作如此上心,對此,宋文娥回答道:“我沒有想別的,就是想著為社區的居民做一點事情,讓更多的人學會縫紉這門手藝,也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