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上海工具廠如何逆勢打開產銷新局面?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工具行業(yè)普遍不景氣,然而上海工具廠卻一枝獨秀。1982年,該廠提前二十天全面完成了生產計劃,產品產量達4635萬件,實現利潤2550萬元,分別比1981年增長了20%和10%以上。品種、質量、成本、消耗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都創(chuàng)造了本廠歷史較好水平。
這個廠是如何逆勢打開生產發(fā)展的新局面的呢?
該廠首先是認真學習首鋼經驗,從經濟責任制入手整頓企業(yè)。他們主要抓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各項管理基礎工作,幫助車間、科室、班組健全和完善經濟責任制。與此同時,加強原始記錄、數據管理。二是整頓各項專業(yè)管理工作,把生產、技術、財務、供應、銷售等方面的工作有機地組織起來,協調配合,形成了講究經濟效益的生產經營指揮系統,逐步做到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合理化。
其次是他們把市場調查、預測看作是搞好經營的“氣象預報”,根據市場信息,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擴大服務領域,先后為輕紡、日用機電、自行車、鐘表、眼鏡、制鎖等十個行業(yè)提供了七十多個新品種、上千個規(guī)格的工具產品。還可根據用戶的特殊要求,提供特殊規(guī)格的產品。在1980年時全國有40多家縫紉機廠,要求上海工具廠趕制一批專用特殊絲錐,該廠二話沒說,積極組織生產。當年生產專用絲錐24萬件,1982年又生產54萬件,仍供不應求。他們還采取按行業(yè)包下來的辦法,去年為全國30多家地毯廠提供了500多套特殊組合刀具,提高地毯工效兩倍多。
第三是他們對產品質量有“嚴”字當頭,精益求精的可貴精神,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包裝出廠,各道工序都嚴格把關,每年都制定產品升級創(chuàng)優(yōu)規(guī)劃。1982年,國家和部重點考核的一百多種主要產品質量指標項項合格,質量穩(wěn)定上升。軋制的直柄鉆頭兩次榮獲國家金質獎,已作為“拳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他們精益求精,改進工藝,采用氧氮化處理和扇形板加工新工藝來增強鉆頭的剛性和切削強度,使產品競爭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數量成倍增長,1981年只有608萬件,1982年猛增到1368萬件。1982年出口品種由原來的一種擴大到八種,遠銷到美國、英國和東南亞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