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進攻路線、搶占特種縫紉機市場
- 特種縫紉機市場的特性,是這種設備的數量少,使用者特殊,但單價較高,獲利好,使得一些廠家看到利潤比率高,擬定出企業以獲利為目標(不是光追求營業額)因此把這些特種機列為公司營運主向的主線之一。
例如一臺平縫機的利潤是¥100元。利潤率是7%,但是特種機有時一臺利潤是¥4000元,利潤率是50%,看起來做特種機確實是比較劃算。但是如果把單機的利潤,乘以銷售數量,那么總的利潤金額就不是很多。不若似平車,包縫繃縫機等,每年的產量以萬為計算單位,雖然單位利潤少,但乘上的數量多,因此總利就多,吸引許多廠商加入生產。
做特種縫紉機,可以說“夾縫中求生存”,非常適合中小型的制造廠。例如臺灣15年前串起的幾個小廠,在當時要做機械時考慮平縫紉機的利潤少,且投資于專用設備金額大(平縫機專用設備只能做平縫機,如不做平縫機這些制造設備就同廢鐵)投資大風險大,因此放棄做平縫機。而且包縫機在當時已有5-6家臺商在做,且全世界的強手又這么多。生存空間就一定很擠壓。最好的經營方式就是做特種機。反正一個工廠40-50人員本來就做不出產量,這種營業額不會多,但利潤不錯的市場讓他們非常滿意。如今臺面上這些臺灣的二線規模(中小型人數在50人左右)的廠。都是以這種策略思想下發展起來。當今日本的財富牌精工牌,及青柳牌縫紉機,也都是特殊縫紉設備的代表制造商。
2年前有中國國內的縫紉機大廠看到市場競爭這么激烈。靠了非常大量的生產數量,壓低了成本,壓低了利潤,才把對手排開,取得了些利潤。回想起來像是在做苦工。非常劃不來。為了深耕利潤,也注意到特種機的市場。故這2年來,遍地開花,只要是任何特種機,不光是國內小廠、大廠也要插一腳全都一窩蜂上馬搞特殊縫紉機生產。而今年2005年,情況又開始變了。
特種機的利潤雖然不錯,但數量太少。總利潤仍少,且生產及營銷的管理費過高。這些大廠(指江淅品牌)的工廠規模大,費用高,每個月的開支不少。如果即使把特種機市場做好,其利潤也沒法滿足他們的費用開銷。利潤連塞牙縫都不夠。(更何況他們并沒有優秀的人才來經營這塊市場)。這些大廠的主管精英要考慮大方向,大規模大收入,假如主要的營運不能上來,誰會有暇去顧及特種車的高利潤呢?這些大廠的策略,又從特種機繞回到主要機種市場。量大的普通機種才是他們的主力。
非常明顯的證明,大家現開始往電腦控制縫紉機市場發展。
2005年,由于缺工廠嚴重。引導制衣廠開始大量引用三自動的電腦針車。這種技術含量高,要注重品質。較勁服務,才是大廠主要正確的策略方向。不能再經營那些低技術層次的縫紉機生產。要注重技術研發。給予客戶好的品質產品,不去同一般縫紉機小廠淌這灘低價區的渾水。
可以說,特種縫紉設備的市場,對于國內的大廠來說,這只是小菜一碟,不是主要戰線,國內大廠現應與國際大廠拼高級機種的國際市場。眼觀中國國內現有的眾多制造廠來看,連臺灣制造也只有一家在廠在做三自動的電腦車。而三自動的電腦車是電腦控制縫紉設備之中最基本的一種,其層次也非特別高,因為技術都在伺服馬達上面,而并非車頭上。由現在開始,這些大廠(包含臺灣的制造廠),更應該在研發努力,要廣招人才。有好的人才,才能登堂入室,或者說才能得證未來十年的生存。
做三自動電腦針車并非表示這家廠技術水準已建立,只表示這家縫紉機制造廠有找了一家伺服電機廠家配合,整合了技術出售,自己做了領帶及襯衫,再去買一套西裝上衣下褲,而組合成一整套出售。伺服電機的價格甚至高于縫紉機的車頭,這種的系統整合不是很容易。況且針車車頭制造商眾多,一下子大家都要向少數的伺服電機廠買電機馬達,伺服電機馬達的價格不可能降下來,這種狀況連臺灣的縫紉機制造幾家大廠都沒有法克服,以至于多年來一直沒做出泊動成功產品,
舉例說,日本的三菱是自己做針車頭部及電機,兄弟牌是自己做車頭部與電機,重機牌是自己做針車頭部及電機,韓國為日星出是自己做針車頭部與電機,臺灣的針車制造商沒有一家有自己的電機廠。由這幾個例子,大家可心知肚明,國內及臺灣的制造商有那一家可發展成世界級大廠制造出三同步電腦縫紉設備。
特種縫紉設備對于大廠來說雖是小菜一碟,但對于有些中小型的制造廠來說吃得是香噴噴,中小型的針車制造商(指100人以下)有這么一點營業額就夠吃。但由中小型的廠也有隱憂:
第一、是特種機的技術門坎并不高,以前是因為量少,沒人看得上眼,制做的人少,并非其它家競爭者不會做。現在一下子許多人都關注進來,供應多了價格競爭,砍殺利潤,甜瓜也變成苦果。
第二、是這些小廠想再發展,又去尋找另一些特種車來制做,但選來選去一看所剩不多。由于一窩蜂的搶進,每一家都選些機種去做,現在的問題來了“到底還有那些特種車值得開發呢?”好像沒有什么特種縫紉機器可以再做了。
當搶進特種車的策略也窒礙難行之時,中小型的縫紉制的未來方向也是再朝著機電合一,電腦控制的基礎上加以研發,制造更高的產品。
特種縫紉機的市場當然一直會被某些工廠觀注開發,但是機械的內容將被更改,一些簡單純機械結構的,只要買一臺國外機械拆開即能彷制的,都漸漸減少(大家都買一臺,拆開彷制,太簡單了)市場上已經不缺這種機型了,而一些電腦控制,有智慧因素加入的特種機才有未來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