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進入意大利以及歐洲市場操作流程全記錄
自去年年底以來,中歐在紡織品和鞋類貿易方面產生很多摩擦。為了更加直觀地認識中歐貿易摩擦的狀況,記者將視線鎖定在一雙皮鞋進入意大利的全過程,看看這些給歐洲相關產業帶來巨大恐慌的“小產品”,是如何在自由貿易時代扮演不容忽視的大角色的。
入關難度很大
一雙鞋進入歐洲市場,大都要經歷如下幾個步驟:信息收集——加工廠——出樣品——下訂單——發貨——入關——申報——進入市場。
從商家給溫州的加工廠下訂單、產品加工、集裝箱托運,一直到產品進入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那不勒斯,大概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
進港之后,商人們將進入“風險最高”的一環:入關。一般來說,提貨的商人需要把如皮鞋的面料等如實向海關申報。大多數華商都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盡量按規矩辦事。但也有少數華商在向意大利海關申報的過程中存在造假行為,如謊報入關產品為大米或是其它農產品,以求避稅。
意大利海關人員后來也學精了,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對華商查得特別緊。這也使得其它走正常程序的中國商人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時,海關使用壓貨的方式來對付不法商人,將他們的產品在海關扣押半年以上。
中國貨價廉質高
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因為物美價廉,深受歐洲百姓歡迎,銷路也很好。對此感受頗深的還有當地的意大利商人。
“如今,你們中國生產的服裝和皮鞋對本地商品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一位名叫卡托尼的意大利服裝直銷商告訴記者。
卡托尼的小服裝店雖然店面不大,但地理位置相當不錯,位于羅馬市中心的共和國大道上。卡托尼告訴記者:“中國貨已經改變了以往價廉質量差的形象,如今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中低檔紡織品和鞋類,在質量和款式上絲毫不輸給同類型的歐洲本土產品。”
卡托尼認為,中國商品占領意大利低端市場并不可怕,而一旦中國服裝和鞋類具備了向高端市場進攻的能力,意大利商人們的噩夢就開始了。“相信我,如果不出意外,再過5年,中國服裝和皮鞋就能出現在孔多蒂大街(意大利最著名的時尚精品一條街)。到那時,如果我們還維持現在的經營模式,那就只好去要飯吃了。”卡托尼不無擔心地說。
歐洲一多半紡織公司都在意大利,因此在新的國際自由貿易體制中,意大利受到中國產品的沖擊最大,該國的政治利益集團屢屢就此向歐盟施加壓力。著名品牌戰略專家趙昌彪曾多次提醒中國鞋業企業要將眼光放遠一點,要多在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指責中國不公平
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商業處官員虞苗對記者說,中國是紡織品貿易體制長期被扭曲的最大受害者。由于配額的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一直受到壓制。配額取消后,部分產品的產能得到釋放,在短期內出現較快增長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
然而,歐方不顧實際情況,僅憑兩三個月的數據增長就認定中國紡織品對歐盟造成“市場擾亂”,對中國紡織品進行特別限制調查,完全沒有道理。虞苗還說,一些國家未能在過去10年根據WTO紡織品與服裝協定,逐步放開市場,把70%的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這也是中國紡織品自配額取消后進口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